荷兰明抢目的曝光,欧盟计划出台新规:中企想来投资?先把技术拿来再说
近日,欧盟计划对在其市场投资的中国企业提出新的要求:不仅要使用更多的欧盟商品和劳动力,还必须进行技术转让。听起来是不是有些熟悉?是的,这与“贸易自由”有些背道而驰,更像是裸露无遗的技术勒索。
曾几何时,欧洲一直是“自由贸易”的坚定倡导者,遇上别国搞贸易壁垒,总要站出来指责一番。然而,如今这层光鲜的外衣被他们自己撕开,露出的是产业竞争力减弱后的深层焦虑。面对中国企业在新能源和高科技领域的迅猛发展,欧洲选择了用硬性政策去弥补自己的不足。
要理解欧盟这一举动,我们需要看看他们面对的现实挑战。中国在动力电池、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崛起尤其引人注目,70%以上的全球动力电池产能掌握在中国企业手中,欧洲本土的制造商则频频传出破产消息。可以想象,当中国企业纷纷在欧洲落地建厂时,欧盟官员们心中该有多复杂。
欧洲正面临着一个艰难选择:是继续坚持自由贸易,寄望于加强自身的研发能力,还是通过行政手段迫使外企转让技术?显然,他们选择了后者。这种思维方式容易导致短期内的自我满足,却忽视了长期可能造成的市场混乱和信任缺失。
对于中国来说,欧盟的新规无疑是一个重大的警示信号。早在今年七月,中国就已经通过调整技术出口目录来应对,将电池正极材料制备技术纳入限制范围,以防止核心技术的流失。
展开全文
而对于国际投资者来说,欧盟的行为可能被视作一种“不安定因素”。要知道,投资环境的稳定性是吸引外资的重要条件。一旦开始今天针对中国,明天岂不是可以随意“调控”任何国家的企业?这种操作不免令人生疑,也可能会使企业对欧盟市场望而却步。
就在欧盟大动作不久前,荷兰也上演了一出“技术之争”。闻泰科技旗下的安世半导体公司被强行接管,借口是“国家安全”。真是让人哭笑不得,“安全”成了掠夺和抢占的挡箭牌。
荷兰的做法似乎给了那些对国际规矩嗤之以鼻的人一个模板,只要是打着“国家安全”旗号,都可以合理化自己的行为。殊不知,强扭的瓜不甜,强行干预市场机制通常只会适得其反。
从短期来看,欧盟的措施似乎能给本土企业腾出一些发展空间,但从长远的角度看,这种保护主义也许反而会拖累整个欧洲的创新力和市场活力。
想象一下,一个封闭的市场,外资进不来,本土企业接受不到国际先进技术的刺激,久而久之,其竞争力必然会下降。而中国企业对于欧盟市场的选择性退出,将加快市场的单一化,为未来的技术革新蒙上阴影。
而在全球航道上,美国当年挥舞关税大棒教训他人的情景还历历在目,结局却是种种意料之外的经济震荡,难道欧盟没从中汲取到一点教训?很显然,技术和市场的游戏规则从来都不是靠强迫实现的,合作共赢才是王道。
如今的欧洲,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,不仅有内部的经济放缓,还有外部的政治压力。在这关键时刻,欧盟是否意识到他们的选择将如何改变未来的方向?技术霸权是条风险巨大的歧途,走错一步,可能会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舞台上输掉整个未来棋局。
唯有开放合作、共享技术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。如果欧洲再这样执迷不悟,恐怕最后不仅不能实现想要的技术突破,反而会因为失去重要的贸易伙伴和市场,而沦为全球化浪潮中的“落伍者”。